職業生涯規劃測評是什么?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的內容來源是1959年約翰·霍蘭德教授在長期就業指導實踐提出的職業興趣理論,又稱RIASEC理論。本文將為大家分享職業興趣理論的分類、特性以及發展史。
興趣類型
RIASEC理論將將人的職業興趣劃分為六種興趣類型,即實用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 、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事務型(Conventional)六種類型,每種類型具有相應的特征。
社會型(S):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尋求廣泛的人際關系,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
企業型(E):追求權力、權威和物質財富,具有領導才能。喜歡競爭、敢冒風險、有野心、抱負。為人務實,習慣以利益得失,權利、地位、金錢等來衡量做事的價值,做事有較強的目的性。
事務型(C):尊重權威和規章制度,喜歡按計劃辦事,細心、有條理,習慣接受他人的指揮和領導,自己不謀求領導職務。喜歡關注實際和細節情況,通常較為謹慎和保守,缺乏創造性,不喜歡冒險和競爭,富有自我犧牲精神。
實用型(R):愿意使用工具從事操作性工作,動手能力強,做事手腳靈活,動作協調。偏好于具體任務,不善言辭,做事保守,較為謙虛。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歡獨立做事。
研究型(I):思想家而非實干家,抽象思維能力強,求知欲強,肯動腦,善思考,不愿動手。喜歡獨立的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知識淵博,有學識才能,不善于領導他人??紤]問題理性,做事喜歡精確,喜歡邏輯分析和推理,不斷探討未知的領域。
藝術型(A):有創造力,樂于創造新穎、與眾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現自己的個性,實現自身的價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實際。具有一定的藝術才能和個性。善于表達、懷舊、心態較為復雜。
發展史
1969年,霍蘭德在職業興趣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六種職業興趣的環型結構模型,又稱六邊形模型,此模型是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的精髓。
霍蘭德以一個六邊形圖形來對六種興趣類型之間的關系加以表示,認為這個六邊形結構模式表現出這樣的規律性:R、I、A、S、E、C按順時針排列形成環形;每兩種類型之間有三種關系,即相鄰、相隔和相對。相鄰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最大,相隔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次之,相對職業興趣類型間的相關最小。
興趣測評的題目是怎么設置的?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從1969年編制量表以來,經歷了五次大的修訂(1977、1985、1990、1994、2013)。國內對測試的引進始于1996年,國內學者對1985年版進行修訂和本土化。
某個選校根據國內用戶需求,將霍蘭德興趣測評進行優化,題目設置如下:
1、感興趣的職業。六大興趣類型R、I、A、S、E、C各16題,共96題
2、喜歡的職業。六種類型各14題。
以上各部分題量加起來就是180題,題目看似很多,但測試者只需要在4個選項中選擇一個最相符的即可,因此完成全部測評題也僅需8-10分鐘。